基地日志:我们为“担当之星”护航
文章来源: | 发布时间:2016-12-22 | 【】 【】
2016年注定是中国航天史上不平凡的一年,而这颗卫星又是这一年诸多个“第一次”中的一个,进而将被载入史册。
12月22日凌晨,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(后文简称“碳卫星”)发射入轨,将开始长达3年的在轨工作。碳卫星每天记录长达约10小时的数据,这些数据将成为我国第一手的二氧化碳监测数据。“正值巴黎协定正式生效,可以说,碳卫星是一颗担当之星。”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说。
打造这颗“担当”之星的团队,在几个月前就已进入加班奋战模式。11月8日,这颗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卫星出厂离沪,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。出征动员会上,相里斌以“野蛮其体魄,文明其精神”寄语这支由125人组成、平均年龄仅有31岁的研制团队:以敢挑战、能攻坚、不放弃的精神,做有信念、有血性、有本事的新一代航天人。
这支试验队其中不少已是经历多次任务磨炼的老将了。他一切行动听指挥,团结得就像一个人。走近他们又发现,那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灵魂,因为共同热爱的事业而凝聚在一起,形成了独特的“微小卫星精神”。
11月12日,是试验队进入基地的第二天。在工作会议上,队领导就试验队纪律、安全、保密等事项对试验队工作进行宣贯。之后,各试验分队紧锣密鼓地对各自的发射场工作计划、总装测试细则等进行又一轮的讨论和确认,为后续试验队在发射场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。
11月14日是一个重要日子,经过一周的跋山涉水,碳卫星终于来到了酒泉发射基地。一大早,全体试验队员前往发射场综合测试厂房,对于现场的安全与清洁进行反复确认,为迎接卫星的到来和后续测试做好充分准备。下午,装载卫星的专列徐徐驶进基地。试验队队员根据之前的任务分工,在现场指挥的统一领导下,有序地完成了卫星、测试仪器设备及生活用品的卸车和转运工作。
碳卫星的测量精度非常高。“在大气中,二氧化碳的浓度只有万分之四左右,而如此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只要有1%的浓度变化,就会被碳卫星发现。所以我们必须反复测试,确保它视力敏锐”,碳卫星副总设计师张永合介绍。
11月18日,碳卫星通过加电测试;22日,碳载荷通过光学性能测试;25日,试验队进行系列检查,碳卫星正式封仓;12月7日,开始卫星加注工作;11日,完成卫星下裙与包带安装,并与火箭支撑舱完成对接……这些来源于试验队基地的工作简报,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青春昂扬的斗志。
“曾经朝夕相处的碳卫星,就好比并肩作战的战友。只愿他圆满完成任务,造福国际民生。”碳卫星型号办主任程睿目送着卫星缓缓进入支撑仓,心中既不舍又充满期待。
“碳卫星的发射将为科学发展提供数据的支持,为我国今后进行碳交易提供话语权。此外,我国还可以将监测到的数据分享给全球的研究者。”对于这样一支年轻团队以及他们取得的成绩,碳卫星总师尹增山自豪地说。